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5冬季公演《玩命諾拉》




演出內容
 關於原劇: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最重要的一部戲劇作品,1879年於哥本哈根首演後曾引起軒然大波。劇中女性的地位低落,明顯是對十九世紀婚姻關係及父權社會進行的嚴厲批判。諾拉長期淪為男性(父親和丈夫)的附屬品,能夠經濟自立後,她的主體性也隨著劇情推衍慢慢形成。劇末,諾拉明白個體的責任在於自我了解,為了能獨立思考,首先要擺脫她在家中的從屬地位。諾拉最後的出走,除了可以解讀成個人尋找主體性的實踐外,也被視為女性主義的先鋒行動。
 關於改編:
 2008年爆發華爾街金融危機,引起全球經濟衰退,《玩偶之家》劇本中的經濟因素,成為新的當代詮釋觀點。「金錢借貸」引爆一個家庭的分裂,或者說「經濟因素」已經深入每個家庭,十九世紀末的易卜生,寓言了資本主義崛起、開始掌控人們的生活。《玩命諾拉》(Nora Kills)的改編,著重於全球化高速資本運作的現代生活中,一個看似美好的中產家庭,如何竭力維持其生活樣貌,以及在此之下之人性扭曲、傳統價值觀的崩毀,及人性暗黑力量的爆發。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goo.gl/AQ5rTK 或兩廳院售票端點
◆全台7-11、全家及萊爾富超商皆可購票
◆【北藝大戲劇系演出行政組】02-2893-825920以上團體優惠票亦請聯繫此專線)
◆演出部落格:http://tnua-theatre.blogspot.com
Facebook:請搜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製 作 人:林于竝、王世信
執行製作:詹惠登、曹安徽
    演:謝東寧
    作:亨利‧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玩偶之家》
劇本改編:劉天涯
舞台設計:潘又瑞
服裝設計:黃致凡
燈光設計:李浩祥
舞台技術設計:蔡傳仁
音樂設計:許博烝
影像設計:曾御欽、黃皓偉
平面設計:吳子敬
舞台監督:吳峽寧
    員:高圓媛、陳世寧、林政融、盧瑞寰、張文易、王識安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演出時間:201512/1712/1812/1912/20  1930 PM
                  201512/1912/20                           1430 PM
       價:350/

【優惠折扣】
華碩好鄰居購票優惠憑代碼每筆訂單打8折。
誠品會員每筆訂單打8折。
學生購票可享8折優惠
團體票購滿總數量20張以上每筆訂單打8折。
【注意事項】
◎退、換票事宜請於演出10天前辦理,並需酌收票價10%手續費
◎本節目非親子節目建議12歲以下兒童不宜入場。
◎場內禁止拍照、攝影、錄音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5秋季公演《此時此地》畢製生演員 詹毓仁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5秋季公演《此時此地》畢製生演員 詹毓仁要告訴你的是......

「在你的生活中,你不見得感覺得到自己是主角,這時,你得說服自己站在中心的位置。然而,我們又確確實實的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主角,其他輻射出去的都是過客、不同程度的路人」by .......這個男人


我的畢製終於來了,開始到了會做惡夢的階段了


這次的演出形式很特別.......走路看戲


是實驗、是挑戰,應該也很難再遇到一次這樣的製作


雖然大家好像都遇到很多磨難跟不開心


但好險我遇到了一群可愛的戰友,一起在劇場裡打仗


很久沒對一個地方有歸屬感了........


雖然我一樣也還不知道戲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


但我很希望大家進劇場來一起成就 《此時此地》


我會加油的!


兩廳院可以買票,ibon也可以買票喔


ibon > 購票 > 戲劇 > 《此時此地》


11/13(五) -11/15(日) & 11/20(五) - 11/22 (日)

10/16《此時此地》創作理念說明會

(撰文/報導評論組 陳佾均)
有感於世界劇場的發展至今早已走出劇院舞台空間的限制、模糊生活經驗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界線,本次學製導演陸愛玲老師決定採取環境劇場的演出方法,將舞台區擴展到戲劇廳外的布景與繪圖工廠;觀眾亦以自由走動的方式觀賞演出。在不同區塊的空間裡,不同戲劇場景接連發生。觀眾遊走的過程中,自己選擇視角,保持流動與變換視角的可能。多線且不斷重新連結的敘事結構,意味著所謂真正的作品,將於觀眾腦中發生,與個人經歷形成連結。

這次的文本結合經典戲劇作品的拼貼與演員即興。眾人在空間中共存、互動亦為我們都市生活的寫照。舞台設計張哲龍老師鎖定流動、在場(presence)與隨機偶發三個關鍵字發想,在戲劇廳觀眾席、舞台與布景繪圖工廠連通的區域中,搭建出具城市特質的空間結構。舞台空間的設計讓表演區在水平位移外也有垂直移動的可能。流動的不僅是觀眾與演員本身,也包括視角與高低關係。服裝設計楊妤德老師將以抽象時裝結合變形,以其獨樹一幟的造型表現人性扭曲的狀態。面對這樣的演出空間,燈光設計簡立人老師以大範圍、氛圍式的燈光切入,並將以顏色暗示場景情緒並界定表演空間,為流動的演出提供結構。

本次學製說明會有近百名同學參與,偌大的排練空間難得熱鬧。一切皆因這次的學製無論在設計與製作面都是一大挑戰,不只考驗導演、各設計與演員,在人力調度上也是前所未有。製作時程與邏輯也必須同步因應,期待多方緊鑼密鼓激盪之後,獨一無二的觀賞經驗。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2015秋季公演《此時此地》









































製作人/林于竝、王世信
執行製作/詹惠登、曹安徽
劇作/陸愛玲
導演/陸愛玲
舞臺設計/張哲龍
服裝設計/楊妤德
燈光設計/簡立人
舞臺技術設計/楊金源
影像設計/柯智豪
音樂設計/柯智豪
動作設計/余彥芳
舞台監督/陳昭郡
平面設計/陳泓圻
演出人員/尤勝宏、何冠儀、吳佩庭、李瀛涵、林三如、林怡德、林品翰、林奕達、邱志瑄、洪廣芝、范頤、張雅淳、張語歡、許育瑋、郭育圻、陳冠齊、陳虹均、黃上嘉、楊靖輝、詹毓仁、劉文誠、劉培萱、蔡超聖、蔡曜仲、鴻狄、瞿正柔、譚業祥(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個獨特的經驗
流動的場景
流動的意象
流動的演員
流動的觀眾
想像與視角的不斷轉移變化
個人-家庭-城市
男人-女人-小孩
事件-關係-影響
聲音-溫度-顏色
影子-回聲-耳語
河流-時間-鐘聲
上百個角色。數十個日常場景。難以言詮的物我關係
一個城市裡的時空人地蒙太奇景觀
沒有開始
沒有終結

演出內容:

《此時此地》一語雙關的指涉了人們當下生活切片與生命情態,以及劇場觀演的現場當下性,兩者均具有不可重來之珍貴本色與獨特性。

一如流動的城市、變化的人生,全戲沒有「連續」的劇情,沒有所謂的「主題脈絡」,而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場景串連,一個個角色不斷替換,互不關連但互相呼應,來詮釋稍縱即逝的當下處境。無止盡的暫棲。偶發的相遇。不可預知的因果。浮動的經歷。說不清的慾望 。無法溝通的關係。沒有開始和結束的敘事。就像每個人有自己的故事一樣,在我們的四周也有別人的故事同時發生。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故事中心。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當然主角。所以也是他人的配角、或是不相干的過客。每個人是自己,也是他人。

流動的戲景,流動的看倌。讓戲劇、演員、觀眾共時性進行。觀眾將遊走於分散的、多層次空間與戲劇場景光影裡,處在不同的觀賞次序中,或前進,或停留,由他們自己決定,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聯想賦予本戲「個人的意義」。離開劇院時,觀眾將參照自身脈絡,帶走自己的文本。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演出時間:
2015年11/13、11/14、11/20、11/21 20:00 PM
2015年11/14、11/15、11/21、11/22 14:00 PM,17:00PM

票    價:500元/張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或兩廳院售票端點
◆全台7-11、全家及萊爾富超商皆可購票
◆【北藝大戲劇系演出行政組】02-2893-8259(20人以上團體優惠票亦請聯繫此專線)
◆演出部落格:http://tnua-theatre.blogspot.com
◆Facebook:請搜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優惠折扣】
◎學生購票可享8折優惠
◎團體票20張以上可享8折優惠

【注意事項】

◎本劇為多元形式演出,結合環境劇場、展演與街頭演戲;打破一般被動觀賞方式,採取觀演互動體驗,觀眾能自由選擇停留或遊走於不同場景,觀賞位置和角度。整個劇場皆為演出空間,看戲體驗也因自我的決定而有所不同。
◎退、換票事宜請於演出10天前辦理,並需酌收票價10%手續費。
◎本節目非親子節目建議12歲以下兒童不宜入場。
◎場內禁止拍照、攝影、錄音。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關於評論的評論,以《我們的小鎮》為例

關於評論的評論,以《我們的小鎮》為例
時間:20150607
地點:北藝大戲劇系T107
評論發表人:黃紹萱、范頤、黃筱崴、黃勤芳、楊燦鴻
評論後評論:紀慧玲、郭亮廷
主持人:林乃文
文字記錄:蔡茵茵 
影像記錄:劉睿筑

林乃文:對評論的評論是對評論的再一次檢視,加上導演蔣薇華老師也來到現場,所以我們可以屆此再探討回:評論對創作產生什麼作用?
這次期末評論我著重在修潤學生寫作技巧,而把對內容的評論工作交給兩位老師。

(中場接續)大概歸納一下同學們的特色:紹萱的評論依照劇場的分工出發,整體認為是和諧、安靜,群體性大於個人性,但對設計認為各行其是,對表演比較肯定,而結論是「另類的精采」(?)。范頤的評論則依照劇本結構分三幕,對第一幕的肯定超過二、三幕;歸結於導演最後一段「文明史」的動作設計:「我們活在隱性的戰爭,結論是我覺得大家要好好的生活」。黃筱崴的評論把每一幕帶給她的情緒變化細細交代,可是同樣有對象是劇本還是演出分不清楚的問題;她有提到舞台像「海嘯」吞沒一切,可惜沒有深入分析。黃勤芳的文章是唯一有觸及到改編意識的一篇。楊燦鴻的文章對永恆的闡述很深然後由此返回對演出的辯證。

同學們在現場報告的時候,對細節的舉例比較詳細,情緒字眼用得很多。不過,評論老師基本上還是依照文章部分做評論。

1.          黃紹萱:〈安靜調和一切爭端:設計失焦、演出真誠〉
郭亮廷:「另類的精彩」,那主流的精彩是什麼可以解釋一下嗎?
討拍去臉書,所以我就直接提問題,我只提缺點。
比起戲能不能說服觀眾,更應該是你的評論如何說服讀者。這篇不是很有說服力,我完全不同意對舞台的批評。首先不要再用「真誠」來形容表演了,而應該檢視表演的真實感怎麼發生怎麼建立。還有舞台為什麼一定要有景深?這是寫實主義的透視美學,不是唯一的美學標準。我的觀點如黃筱崴,正因為沒有景深才有趣,原本木質感應給人踏實,卻因為捲起來,使得穩固的日常開始崩解。

關於空台,這是劇作家要求的,除非你要直接批評劇作家,不然你不能再以此評論導演。歷史上戲劇用空白才是多數,因為劇場正是可用空台去表現普遍性,是到19世紀才要求什麼都要看得見,不可見的不算數。

關於「群體性大於個人」我知道你的意思是好的,但應該更進一步去談,是舞台上的哪些元素是怎麼樣的群體性不是只泯滅個體的群體性,而是包容各體的群體性,應該要解釋過成跟怎麼發現。邵萱「光的敘事」這詞用的好,但這應該是好事不是壞事,敘事為什麼只能有一個單一焦點,劇場的優點在於不是鏡頭,可以有多種敘述,而且這劇本都沒有主腳,這劇本本身就是多焦點。

紀慧玲:你的評論沒有那麼不好,我談優點,我們寫一齣戲的想法,一定要保留對戲的第一印象,當下直觀感受要先留住,會變成最終評價,經過寫作論述的過程變成評論。邵萱總體氛圍掌握清楚,但要怎麼落實到文字,就是寫作的方法。第一段用了太多結論了,結論應該要一個一個推出來,要有鋪陳才能往下走。開始從劇本的去分析,但比較多從結論去分析,例如懷爾德向來是比較內在深層的作品沒錯,但這句要怎樣用更學術的說法講話才比較準確和客觀?又如因為年代怎麼樣怎麼樣,所以你用劇本去往前推,你接下來幾斷試著去分析推回第一段,但分析不夠到位,沒辦法支撐你第一段的結論。

我對你的評論比較好奇的是,你總體評價高,但舞台評價又很低,有點分裂,何不單純的談一個有沒有達到和諧感就好?評論能容納的有限,寫你最有感覺的切入就好。用場上的細節去支撐你的批評。批評舞台的不足要說服,要跟整齣戲回應,要去講贏人家(所以亮廷顯然講贏)。「光的敘事剝奪演員的敘述」這個觀點很有趣,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戲方法,看得越多寫得越多,慢慢推出。寫得很用心,但結論推得太早。

2.          范頤:〈永恆的片刻
郭亮廷:寫劇評不能濫用、錯用「疏離」,因為在劇場「疏離」是一種專有名詞,在布雷希特的美學裡這是正面的,難道投入就是很好嗎?難道視覺跟聽覺不同一定不好嗎?我反而覺得視覺和聽覺的錯位是有趣的,因為看電影音源就是喇叭啊,但劇場不是。去挑剔細節技術沒意義,應該擴大成美學問題,應該問既然用傾斜舞台,有沒有傾斜舞台走路的方法?例如雲門的《屋漏痕》因為舞台傾斜舞者連運氣呼吸都不同了。

我覺得你可以講喜歡不喜歡,但你要下這麼強烈更需要細節去說明,你結論給了這戲很大的表揚:「好好生活」,但這個結論太容易從任何得來?否則《史瑞克》《冰雪奇緣》都可以教我們好好生活,而為什麼是這齣戲?

紀慧玲:我看這兩篇會有一個好奇,你這篇戲劇評論寫給誰看?范頤像在跟老師、劇組報告,像對學校報告,不是給外面沒看過戲的人的評論,因為范頤的的結構直接切小,沒有一個視野去看這個演出,屬於課堂呈現必須提出批評的文章。太快進入細節,沒有先提出一個架構我要如何去評這齣戲。無「對象意識」。

為什麼要一幕一幕談?做為評論寫做跟課堂報告不一樣。范的寫法很直接很直白,但讀者來看會問為什麼,你推崇一個東西如集體意識,你喜歡難道就是對的嗎,這是一個評論危險的地方,你要問為什麼這形式成立,是因為根劇本吻合嗎?給太細像在給演員筆記,不像評論,重要的應該是你評論的觀點,很多是你直觀的想法,這不太好,你要常常反思這跟整齣戲的美學關係。范結構不穩,該談前面就談完但又回來談,那這樣應該要反推回去你的結論,好好生活的結論是怎麼達成的,扣在一起。「文明史」這部份看不懂,要解釋,提出處。

3.          黃筱崴:〈平凡中的不平凡〉
https://youtu.be/_oaxhlkSNS8
紀慧玲:小崴你分析也是一幕兩幕三幕我很欣賞這個畫面深深撼動我 我的情緒變化三幕是什麼,這是OK,但寫評論要把當下的感覺用論述再重新說出去,變成一家之言。這個東西感動了我是怎麼被感動的,你要重你戲劇系的背景,你場上看跟戲劇理論、戲劇分析、角色分析 導演怎麼騙到你使你感動?善用你的知識背景。讓你飆淚...沒讓你飆淚...反問導演艾蜜莉有要讓你飆淚嗎?你在掌握你自己的感動很重要,但你要反問你的戲劇專業如何達成的。在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中,演員性向是很內部很私人的觀點,說出來時要小心。

郭亮廷:「艾蜜莉喬治那段」的分析很空虛。我覺得演員的空虛不在愛情戲啊、家庭戲啊的情緒不夠,表演的空虛是演員身體上的社會性不夠,不夠勞動感。例如我小時候站著頂太陽等公車。之前去看《全國賓士車最多的小鎮》那戲無法說服我的理由是我無法相信住在南部的三個姐妹,深體會是那樣子的。我前陣子看電影《牯嶺街殺人事件》,當時演員張震只是高中生,卻在身體上做到五零年代人的那樣子。高中生都做得到的表演你們大學生怎麼沒做到。我覺得懷爾德要談接受遺忘很困難,但沒有要我們聲淚俱下啊。

4.          黃勤芳:〈《我們的小鎮》,誰的小鎮?〉
https://youtu.be/g8rz1ject5A
紀慧玲:讚賞你提出一個有效性的觀點。你提出宗教歷史的背景(劇本反對新教倫理,但改編無法觸及這點),你的觀點,怎麼對應,所以創作者可以直接跟你對話。首先你肯定那個劇本是有一個背景,你用更多篇幅來分析原劇本,可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演出,你懷爾德分析得多了,對《我們的小鎮》就少了,你可以去分析演出與文本之間哪些少了、哪些多了。

郭亮廷:蠻厲害你有看到賽門是個邊緣人的觀點,他做為一個邊緣人在溫馨封閉的小鎮裡如何被犧牲掉。但你最後一段說這齣戲屬於美國所以不具普遍性,說得太快,這樣的話根本不會有「世界性」的存在啊,這樣變得太獨斷而不是去討論這件事。

5.          楊燦鴻:〈缺席的永恆
https://youtu.be/tt7IiDE5Ih4
紀慧玲:燦鴻有自己很強的觀點出自他對劇本的解讀:永恆的不存在感。有一個問題是你整個再做原著劇本分析,不是演出,評論比重失衡。你的很多個人對永恆的感懷兩段可以收成兩行就好,而且這兩段是同觀點不同文字。「…聰明地善用學生的特質」,在評論中「聰明」這字眼很反諷的,也不知道你說的聰明是聰明什麼,這本來就是學生製作啊,擅用學生是什麼意思?可能造成誤會,那就是你評論的一點點小缺憾,修辭要注意。你覺得創作者是用「反戰」做結尾,我不太同意,也許不是反戰,也許只是循環吧,應該說我只是沒感受到反戰,你把那段放的很大,你讀到的字眼我好奇。

郭亮廷:與其說是反戰,應該更是我們無法反戰。Vicky導的這個懷爾德很隱、很含蓄。這是個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只要有一點政治味你就感覺得到。例如婚禮,媽媽在哭這世界變得更壞,基調突然變得非常黑暗,讓你覺得有戰爭的陰影,但只有一瞬間,剛范頤講我們活在隱性戰爭沒有錯啊。
懷爾德也許根本沒有要講缺席的永恆,從他與朋友的書信裡,他更感興趣的是時間的遊戲。在德文導演與舞監同一字,但用舞監更可以打破戲劇幻覺,他是時間的調度師。永恆就是忘記時間沒有過去未來當下,我覺得懷爾德不是消去時間遁入永恆,而是在玩時間遊戲。
https://youtu.be/Bl5j_ScLseA

導演Vicky
大家討論很多。但時間有限不容我感性回答。

這個劇本沒有改編,但後面那些人的(文明史)的動作我覺得是導演的權力,唯一個小篇幅多給賽門,但可能沒做好。我也不喜歡我有風格,我沒有任何個人風格,我已經五十歲了,我不希望看到我個人強烈意見,但願意深入劇本,教我更敞開更看入人的本質。
舞監是個主導者,你看到他被動可能是我沒弄好。
我不想要留懷舊悲傷,艾蜜莉我沒有要大家哭,我希望更劇有哲學思考性。懷爾德不要煽情。

我蠻喜歡舞台,舞台、服裝、我都有抓到,但進劇場前沒辦法確認。原本舞台要三米多,根本已經不只是二樓的感覺了,後來討論改兩百四十米,我認為是美妙的巧合。觀眾會覺得角色沒個性是因為戲沒有大衝突,只是片斷,打破佳構式結構,反覆辯證,這種沒衝突的戲表演者最難以發揮,我能做的是讓表演者的底層是真實的,沒有表演技巧。這是我個人美學,不要表現你看我很厲害的表演,一有虛假,就立刻被我禁止。

其實我沒有要求集體,只有要求安靜,為有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別人才感受到你的。

賽門很難表現,都是別人在討論他,我只允許賽門有小小即興,例如想像你嘴巴裡有…….(每一次都不一樣),因為是這麼細膩的人所以是被小鎮拒絕,我沒把他處理成醉鬼,他的醉是太敏感細膩了。

我本希望燈光少些cue點,但安徽希望幫我講清楚這個故事,是戶外或室內……最後有200多個cue點。但過程我們一直有在溝通,最後我是滿感謝的。

我有試過拿掉所有道具,會變很極簡、很風格化,又不是我要的。我從表演出發,有一些代表性的物件,像爸爸的手帕、書、報紙等等,使演員可以更真實流動。我給它一個新的邏輯是:看得見的物件舞監拿給演員的。

乃文:感謝這樣的討論,一方面為大家展示了更多看戲的方法。一方面一齣戲劇不會終止於謝幕那刻,會不斷餘波盪漾,評論更推進了這點;關於評論的評論則將當代美學更加擴延。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2015夏季公演《我們的小鎮》現場訪問


《我們的小鎮》528日現場。受訪者:孫唯真、尹宣方。訪問者:范頤、黃筱葳

《我們的小鎮》528日現場。受訪者:羅諄。訪問者:黃紹萱。

《我們的小鎮》528日現場。受訪者不具名。訪問者:朱俊憲。

《我們的小鎮》529日現場。受訪者:不具名。訪問者:黃勤芳。

《我們的小鎮》528日現場。受訪者不具名。訪問者:黃紹萱。

《我們的小鎮》528日現場。受訪者:不具名。訪問者:朱俊憲。

《我們的小鎮》529日現場。受訪者:不具名。訪問者:黃勤芳。

《我們的小鎮》528日現場。受訪者不具名。訪問者:蔡茵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IY53QcCnA&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