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陽光的背後,很嚴苛-潘韋勳(飾少年睿明與健國)

   撰文/訪問:鍾婕安/楊宇政

  一個是年輕力盛、趾高氣昂的少年睿明;一個是要面對父親被槍殺、母親精神不穩定,台灣的妹妹曉琴又總是避不見面,因而陷入難堪困境的健國。在這兩者之間,演員究竟是要如何扮演?如何處理其中微妙、複雜的情緒?潘韋勳在《霧裏的女人》飾演此兩個重要角色,自有一番獨特見解。

                                                     潘韋勳 少年睿明與健國
  小記者:睿明與建國兩個角色的差別?

  韋勳:我本身蠻喜歡睿明這個角色,但相較於述事者睿明(陳盈達飾),少年睿明主要的表現,是著重於演出敘事者睿明心中意象的畫面流動,種種血氣方剛外顯的行動甚至是感覺的表現;而另一個角色-健國,需要歷經世事之後的成長,須具有勇敢深厚的心來面對失去父親的家、扶持脆弱的母親、連結妹妹們(曉琴與曉珍)與家的緊密聯繫。我認為健國是較具挑戰性且需要許多心思著墨的角色。


       小記者:如何建立健國這個角色?遇到困難要如何解決?

韋勳:這個角色約四十多歲,是我年紀的兩倍,我花了滿多心力去捕捉健國當時的樣貌。在劇本裡,一開始讓我們看見童年的健國,之後再看見的健國已經進入中年,因此健國這個角色的厚度與背景是需要靠我自己去擴展與豐富,而這是依照史實寫下的劇本,有太多東西無法靠想像完成,更多時候我們必須從整個歷史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導演玲玲老師在排練時總會與我們分享以前的歷史故事,包括文革、共產黨……等等,以當時的觀點給我們更多對角色的想像,且除了排練場裡的講述故事,我們也真的到了霧峰林家參訪,在實際的場景裡排演,這樣的練習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也讓導演玲玲老師產生很多靈感。玲玲老老師之前還給我們參考了林為民先生的訪問稿,主要是以林氏自己本身的觀點出發,幫助我能自行想像與設定健國的各種習慣與動作、甚至是質感的建立。


       小記者:與玲玲老師與華謙老師合作與工作的感覺?

韋勳:玲玲老師是個很細膩的人,除了非常注重舞台畫面的流動感,整個場景與時代的連結,甚至演員在舞台上的走位與高低位置、整體看起來的形狀…等等彼此的調度都不放過。如此具有耐心與毅力地堅持每個小細節,是讓我非常欽佩的地方。因為表演指導,華謙老師對於「人」,太懂了。每個情緒的反應動作到鋪陳或是眼神,他全都不放過,華謙老師對於各個細節的微妙變動都很敏感與注重,總讓我們都覺得,角色們因為這一兩秒的有所不同,而更完整了。  


       小記者:印象較深刻的場次?

韋勳:我個人很喜歡睿明在緬甸時與日本兵對打的那個動作場(戰事家書),動作設計將我們彼此對抗與鬥爭的動作轉化成一個較為舞蹈化的形式,雖說是舞蹈化,但我們彼此的動作卻不是完全抽象的舞蹈化,而是較為貼近寫實的動作,這讓我更能進入並玩在其中。

       小記者:在這個劇組所學到的?

韋勳:由於玲玲老師對於每個細節的敏感與要求,讓我更能體會到演員對於自己的本分所必須盡得最基本責任,就是應該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避免有被別人說閒話的機會。個人與團體之間的重要性與拿捏、體諒助理們與彼此之間的辛苦,都是我在這個劇組裡學到很大的一課。期望這些戲外的細膩同樣可以滲到戲內,讓觀眾在戲裡也可窺見這些充滿細膩深刻的情緒流動。


放飯時間,如此平凡的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