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多媒體影像設計/王奕盛老師


訪問/馬曉安、李梓揚
                                                  撰文/馬曉安、李梓揚
Q如何從舞台設計變成影像設計

A
    王奕盛老師是劇場設計學系第一屆畢業的學生。台灣當年劇場影像設計尚未成熟,真正盛行也是近年的事。大學時主修舞台設計大三大四開始對電腦產生很大的興趣考量未來劇場的出路後,選擇往電腦視覺設計方向發展。但這畢竟是當時的感覺,因緣際會又回到劇場後,現在當然覺得劇場的趣味與發展性其實是很高的。
 
    學了一陣子電腦開始做的平面與網頁設計,會接觸到動態的影像,是因為擔任林克華老師的助理開始,參與雲門舞集的《行草》。雲門的製作期很長做得很細從裡面學到很多。前置的影像素材就準備了半年,不斷與舞蹈配合,找尋最好的節奏。而透過投影機呈現出來的,則跟電腦螢幕裡看到的完全不一樣。影像設計可以在工作室裡完成,但是劇場影像設計是在劇場裝台後才開始的。
 
    後來回學校教學,試著將近年的經驗系統化整理,從劇本與動作分析、素材取得、甚至到後端控制影像執行線路配置等都納入課堂,期待能整理出一門學問。因為影像設計在劇場的應用比重越來越高,可是要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還需要累積更多經驗,除了能夠更系統化的教學外,更需要如同舞台、燈光、服裝設計一樣,找尋到影像設計存在於劇場設計裡的語言。

Q:《無間賦格這齣結構複雜的戲,影像設計如何幫助觀眾更了解劇情?

A
   無間賦格很像電影腳本,場景變化快速,大可分為現實和Q系列
遇到重複場景,如果影像都一樣會很枯燥,可是如果太過跳躍,觀眾也會產生混亂所以在變化與穩定之間需要找到平衡

    我不太強調個人的東西,雖然難逃某些個人風格,但我想那是因為每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所至。以前劇設系的老師都告誡我們:「如果觀眾進劇場看戲後只記得你的設計而不是戲那這設計是失敗的!」劇場設計是團隊的設計,大家都在服務戲,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退

    我的影像通常只做到七十分,有時到現場甚至會再減剛開始要做這點真的很難,總是想在螢幕上做到一百二十分但每次到劇場都會感覺太強烈。有些特殊的場景需要影像跳出來說話時,我才會珍惜機會稍微凸顯一些。現在的我比較能在設計階段就加入對於舞台、燈光、服裝、演員、音樂甚至觀眾的想像,然後思考投影加在裡面的比重該是如何。我現在設計的方式有點像回到設計基礎所學的,從顏色形狀、線條、節奏出發,思考如何讓影像如同光線一樣綿密地做轉換,讓自己的影像不太被發現,但是把她拿掉就讓人感覺空空的,用一種為戲加分的方式存在著。

    最後老師說:「如果我們可以在劇場裡找到自己的崗位,並願意與其他部門合作與隨時調整自己,那我們就會有機會做出一齣好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