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游泳池(沒水)》舞台設計訪問/林欣伊


採訪、撰文/蕭尹芳

Q:為什麼觀眾跟演員都是在游泳池裡,而不是觀眾在上方看著演員在泳池裡演出呢?

A:這部戲講的是一組人(Group),而我覺得這組人就是觀眾,就是我們,是創作者在講述的就是我們,創作者跟消費者的關係,當我們看這個劇本時就會強烈的覺得,自己好像裡面的人,然後會對號入座:「我們平時是不是也做了類似的事?」所以我才想說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台上的人。

Q:視覺成立立場,這是什麼意思呢?

A:舞台有很多高低不一樣的地方,大家會被框在不同的區位,劇本有強烈地表達彼此的立場,以及當立場轉換時帶來的戲劇性,所以我才有了這個想法。讓整個舞台空間可以有很多的立場存在,演員站在哪裡說話,視覺位置就間接成立了他們的立場。

Q:這次舞台有遇到什麼困難?

A:一開始溝通上比較難,大家不是馬上就能接受彼此的想法,但工作到後來,大家都相信彼此,也越來越好溝通,我們一起找出我們要走的目標風格,然後一起往那個方向前進,整個過程都很順利。

另外在製作上面,因為有兩個舞台同時在施工,再加上空間換景等問題,在製作上就要互相協調,這也是我們要溝通和克服的。

Q:舞台中,游泳池梯象徵著逃生梯,請問還有其他的象徵物?

A:有,比如說舞台上牆壁的質感,牆壁上會有些家裡的壁紙,或是某些場合才會出現的海報,或是有些磚牆,這個空間是概念空間,有點像回憶。例如我們在某些當下會記得一個人,多年以後回想,你記得她很甜美,所以你會把她想像得很甜美,甚至會被你當時的情感、情緒去美化,甚至是詩意化,但那個人當年可能不是這樣,她是被拼湊的,被你詩意美化過的,所以泳池的空間是被拼湊、被處理過、被詩意化的,它並不是很真實的泳池,它裡面摻雜了很多雜訊——那群人的回憶——那群人所經歷的事情。

Q:舞台地洞代表的意義?

A:一開始觀眾進場可能會覺得地洞才是游泳池,也有人會覺得被框住的空間才是游泳池,也許甚至不感覺哪裡有游泳池,這是一個層次錯亂的空間,地洞也屬於游泳池的一部分,到底哪裡會是出口,而地洞可能就是一個出口。

Q:舞台是屬於冷色系,要怎麼使用這些色系呢?

A:我選擇了一種對比感強烈的方式去呈現,例如,在一個質感粗糙、色彩蒼白、痕跡斑斑褪色、荒涼的廢棄游泳池裡,有個嶄新鮮紅色的逃生梯。用顏色和質感去模擬,渲染劇本裡那強烈的情緒氛圍所帶來的感覺。

Q:游泳池的出口在哪裡?

A:就讓觀眾進劇場來找找囉。這也是導演要談論的事情!我在舞台上設計了很多出口,哪裡都像是出口,但是他們都在找,真的出去的人到底有沒有真的出去了,每個出去的人又回來了,出去、跳下去、又回來,他們都在循環這個出去、又回來,他們其實都在尋找這個出口的可能性。
(游泳池(沒水) 排練照 / 林奕中 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