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死亡與少女》導演 / 陳侑汝 專訪


《死亡與少女》導演 陳侑汝 專訪
採訪、撰文/陳宜頊

如何接觸《死亡與少女》?
  陳侑汝:「機緣,第一次與這個劇本相遇是在北京,當時我才剛進入研究所一年級,建業老師介紹了波蘭斯基導演的電影版給我。一年後的某日,在倫敦無意間發現英文本,當時正準備丟畢業製作企劃書,沒有多想,便決定是它。

  最初,我原想將此劇本跟台灣觀眾有更多連結,本來是計畫或許可以將時空背景更替成台灣的戒嚴年代,卻發現我個人更在意的是劇作家的心血與原創意涵,後來我決定,試圖用另一種方式來達到與台灣觀眾的共鳴。這個劇本在討論的就是「」,它所探討的不是社會邊緣人,而是專業頂尖的人,他們都跟政府有關係,他們都為人權拼命,但在這之中,卻發現更人性的多面貌。不管你身在何地,我們都有父母,只不過每個人處境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似乎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情感。我們無法知道未來將如何,生命真的很可能發生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我們只能面對它,想辦法解決它,然後才能繼續生活,很多事情真的沒有絕對的結果或答案,唯有面對才能找到最適當的方式解決。

  這個劇本最有意思的地方應該是在「自己必須選擇」上,如果不自己思考,可能你會感到疑惑與不解,這也是最難的地方,因為出題與答題其實同等在鬥智。

談談非寫實中的寫實邏輯
  簡單來說,就是「打破習慣」這個觀念,除了是自己的挑戰,也是強迫讓觀看者打破習慣去習慣,這種觀點下,「如何接受」變得很重要。我們太常用自己的直覺反應來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這時若是反過來看,或許會找到一個更意思的觀點,我企圖從這樣的概念去找到舞台空間可以發揮的地方。劇場是個充滿魔幻的空間,它讓我們看到似真似假的世界,要如何去相信舞台上的真實?在空間被重新建構後,角色如何存活其中與觀眾如何信服,都是努力嘗試的目標。

選角上有什麼必須擁有的特質?
  沒有固定班底,也是機緣。每個人都有他/她的特殊性,角色的內在通常會在排練後才會開始長肉,所以在最初挑選演員時,我選擇憑著直覺來冒這場險,雖然這次有兩個角色都多挑了一位演員來詮釋,但我並沒有試圖讓他們/她們看來相似,我反而希望他們/她們能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若真要挑出這群演員擁有的共同特質,應該是樸實、認真,那也是他們最讓我感到可信任與開心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