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死亡計畫》服裝設計/陳冠伶專訪

《死亡計畫》服裝設計/陳冠伶專訪
撰文、採訪:楊燦鴻

  在晨光之下,服裝設計由樓梯跑了上來,點了咖啡,坐了下來,討論他們是如何計畫,這次的《死亡計畫》

步驟一:看劇本。
  「我們這一群設計剛好大家都很按部就班,一接到馬上就開始討論兩個禮拜。關於這個劇本,其實剛接到的時候壓力是很大的,因為伍迪艾倫的名氣很大,觀眾大多都已經有一定的印象,怕弄不好。但另一方面,偶爾會幻想自己是幫他做服裝設計。」

步驟二:數幾個人。
  「這很重要!」

步驟三:初步設計理念。
  「對角色大致的設計,還有年代跟角色的性格分析。這個劇本大多數的角色都是男性,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對男性的服裝較不敏感,一開始,對我來說,那個年代的服裝看起來都一樣!後來對男裝有更多了解,男裝的設計較為細緻,在很多小地方有不同或改變,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味道,這點老師幫助我很大。另外設定年代在1970,因為劇本在那時候寫成,但1970較難去定義,不像60年代有明確的嬉皮風。所以我就從伍迪艾倫的電影開始看,看那個年代的服裝、那時候的路人,還有到總圖打他的名字,把他的書都借出來,有些是原文書到現在也還沒看完。後來發覺,這齣戲主角其實就是伍迪艾倫,從他的電影裡面看到關於愛、死亡還有公權力這些議題,也幫助我更了解角色。」

步驟四:細部調整。
  「服裝設計其實和心理學是相關的!有時候會碰到,幫一個角色設計好服裝,但是演員本人性格卻和角色有段距離,這時候就要調整,幫助演員貼近角色。其實服裝設計是很貼近演員的,陪伴演員直到演出,不只要去定義一個角色,還要去了解演員的性格,再透過服裝和化妝幫助演員完成角色、讓角色更立體。」

然而,計畫總是跟不上變化。

「在這段工作的時間內,也碰到不少考驗,像是第一次接到幫這麼多角色做設計,有時候完成一個角色,回頭看跟之前的卻很不搭。有時候重視細節,整體就開始歪掉,重視整體,又難以顧到細節。還有在設計上的詮釋和演員詮釋的拿捏,放太多符號在服裝上,會使演員表現方式受限,如何適當的取捨,也是個功夫。另外和舞台燈光的配合,讓我發現服裝寫實的必要性,因為當服裝和舞台色調不能太過相似,另外這齣戲也有部分屬於寫實,它呈現的是許多社會上的小人物,所以有必要部分寫實,才不會使得整齣戲小丑化。而且,非寫實舞台和寫實的服裝,恰好可以產生一種對比的荒謬感。」


Q:最後,在整個計畫之外,有沒有更大的計畫呢?

A最好的計畫,就是沒有計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